“文物修複每天接觸化學物品,又苦又累又枯燥,辛苦學藝幾年收入還不如去餐館洗碗。”9月18日,在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文物修複技術研討會上,青銅器修複專家楊曉鄔一語引來熱議。據國家文物局調查顯示,全國文物系統3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,半數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,需要修複。但全國真正從事文物修複工作的人,尚不足2000人。文物修複正面臨缺人卻留不住人的尷尬。
  薪酬低 大師難招徒
  文物修複,目前多是“師傅帶徒弟”的傳統技藝傳承方式。郭漢中長期從事三星堆文物的保護修複工作,如今,他發現徒弟越來越難招。“目前文物修複月薪基本在2000元左右。”他告訴記者,修複人員在文博系統內工資待遇普遍偏低。
  與此同時,文物修複又屬慢工細活,學藝人員需“靜坐冷板凳”多年鑽研。“文物修複必須廣泛涉獵多類學科,同時掌握實用技術”。郭漢中近30年來不僅廣泛接觸歷史、考古、化學、金屬工藝等學科,同時也掌握了鈑金、鑄造、鎏金、電焊等30餘項技藝。在他看來,沒有一二十年積累,學藝者很難在文物修複上有所造詣,而如今很少有年輕人能耐得住這份寂寞。“前年的3個新徒弟,今年有2個改行了。”楊曉鄔也同樣面臨招徒難題。在他看來,職業風險大也是原因之一。“文物修複操作,每次都要如履薄冰,以防損壞文物,造成責任事故。”
  未進入職業評定體系
  記者在會議現場看到,參會的文物修複工作者中,絕大多數都是兩鬢斑白的老者。如何讓這些身懷絕技的老前輩教出更多徒弟?目前,多地已開始專業化培訓嘗試。3年前,四川藝術職業學院開設了文物修複專業,楊曉鄔就是授課老師之一。
  不過,好不容易招收了160名學員,去年首批學員畢業,他們的就業問題卻成了楊曉鄔的心病。“現在文博單位招聘,起碼都要本科以上學歷,我們的大專人才基本進不去。”看著辛苦培養了3年的學生,為謀生計選擇改行,楊曉鄔無比心痛。
  除了文憑這個攔路虎,職業前景也讓文物修複者犯愁。“做文物修複考不了職稱。”由於文物修複行業缺乏相關規範和標準體系,導致這一專業無法進入我國職業評定體系內。
  專家進言:放低門檻廣納賢才
  如何緩解文物修複行業的人才困境?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複專業委員會會長沈鎮昭在會上呼籲,我國應加快建立完善文物修複行業的相關規範和標準體系,構建科學合理的職業評定體系,鼓勵多種模式的人才培養體系。
  適當降低文物修複人員進入博物館的條件,如學歷和外語水平。只要有合格的文物修複保護理論基礎知識成績,熱愛文物修複事業和敬業精神,重點考核他們是否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,大膽引進專業人員。
  □本報記者 詹繼放朱雪黎 王域西
  (原標題:全國真正從事文物修複者不足2000人 誰來當“文物醫生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zbkwnm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